这对我国后来的城市化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有了今天大家讨论的土地财政,土地可以融资了,把未来收益的权利拿出来就可以找到现金,用来搞基础设施建设,这是一个进步。
根据IMF测算,我国人均收入尚不及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但北京等一线城市的房价已经超过了纽约和伦敦。产能过剩给相关行业带来了灾难性伤害,截止今年7月,工业生产者价格总水平已连续l6个月负增长,降幅不断扩大。
与此同时,货币市场流动性偏紧,实体经济资金成本高企。第一,挤压过剩产能泡沫当前,我国产能过剩问题越来越严重。今年一季度,金融同业资产为32万亿元,占总资产比重23%,同比增长28%,高出非同业资产增速12个百分点。采取有堵有疏、疏堵结合的办法,开前门,关后门,修围墙,为地方政府寻找到合法融资渠道。今年1-7月,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中央财政收入增长2.6%,地方财政本级收入13.5%,全国公共财政收入增长8%,增幅比去年明显回落
用好增量货币,盘活存量货币,适度扩大社会融资规模。今年1-7月,土地出让收入又达到2万亿元以上,剧增49.4%。事实上,从长期发展状况来看,中国经济发展正在完成范式转移:经过长期的量变积累,中国经济在内部状况和外部环境两方面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而在未来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印度赶超中国都将是想象而已。当然,无须避言的是,由于有了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2009年的增长率达到了9.2%,实现了保八的目标。中国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令西方国家又爱又恨。李克强认清了中国的改革仍需要渐进式地逐步推进,但需要给予民众信心。
未来的政策思路类似于中医疗法,面对病痛不是简单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休养生息、增强身体的免疫机能,凭借自身力量克服病痛,消除病根。在对市场自身有效性、稳定性和公正性的质疑声中,学术界对新自由主义思潮及其指导的政策实践的反思不断加深。
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过度的经济刺激的确带来了明显的负面效应。事实上,作出这样的改变,需要这位主导者有极大的魄力。多家国际媒体都用复苏这个词形容中国经济在这个夏天的表现。过去的政策思路类似于西医疗法,一遇到病症就要吃止疼药、打抗生素,对疼痛的容忍度较低。
进入专题: 李克强经济学 。再从外部环境看,从20世纪80年代起,特别是冷战结束后,世界经济进入全球化时代,中国抓住机遇,以国际贸易和投资为两翼迅速融入全球经济,充分利用海外资源和市场,实现了经济腾飞。与此同时,对中国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的理论认识也在发生重大改变。每一场经济危机的终结,都离不开经济学信条的革新。
但也必须认识到的是,在经济蛋糕不断做大的同时,新的利益格局必然阻碍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近来多个财政年度中,印度政府的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一直处于高位,而政府债务比例高达近90%,已经逼近了重债国的界线。
经济周期与政治周期有着一定程度的关联。李克强在谈话中,一方面重申要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另一方面也说到了一些真正让企业界关心的问题。
在观察人士看来,中国已经进入这个范式转移过程当中,李克强未必就是那个完成变化过程的人,但以他的魄力和掌控力,相信他可能就是那个点睛之人。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原先的经济发展模式所带来的问题逐渐出现。从李克强与专家们的对话,以及此前李克强再三阐述其城镇化发展理念的情况看,他非常清楚他正在走的是一条什么路。中共领导层平稳过渡为积极的变革提供了条件,这何尝不是另一种范式转移呢?1990年代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重大决策为其后经济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面对宏观、微观层面,经济、社会领域的诸多问题,要维持未来经济的稳定增长,积极的改革必不可少。国情复杂,不允许使用休克疗法。
8月中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4%,这是17个月以来的高位,高于上月9.7%的同比增幅。终结上世纪30年代的全球大萧条,离不开凯恩斯主义。
举一个最近的例子来说, 8月30日,李克强专门邀请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及有关专家到中南海,听取城镇化研究报告并与他们进行座谈。当通胀率降低辅以出口超过预期,中国经济不仅在8月找到了落脚点,也让外界对其下半年的表现充满乐观预期。
9月是李克强执掌中国总理一职半年之期,已渐渐可以看到,李克强在处理问题时已尽显沉稳。多家国际投行已经毫不脸红地迅速改口,纷纷调升了对中国的增长预期,西方媒体更多了赞叹之辞。
同样,中国经济要完成转型升级,也必须依靠一种全新的经济学范式。而印度的贸易赤字更是令人绝望,独立60多年来只有两年出现过顺差,这几年更是急剧增加。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尤其在进入改革深水区的今天,已没有什么现成的实例可以参照,而世界都在看着中国将交出怎样的新答卷,这意味着需要探索新型的政治学和经济学理论。中国要维持未来经济的稳定增长,积极的改革必不可少,也必须依靠一种全新的经济学范式,需要探索新型的政治学和经济学理论。
然而,正是这个一年多前还被大多数西方主流政经传媒和研究机构认为前景无限,能够很快赶超中国的国家,恐怕很快就需要被迫接受一场痛苦的调整了。中国崩溃论、中国危机论从未间断,就在全球金融危机中国启动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后,在西方看来,中国泡沫的破灭已经难以避免。
摆脱滞胀,离不开里根经济学。《福布斯》的主要御用经济学家加里•希林(Gary Shilling)直到去年底,还在以十大理由鼓吹印度是比中国更好的(投资方向)选择。
美国《纽约时报》报道称,(数据)表明中国经济在今年夏天几乎亳发无伤,并且打消了人们对中国经济的担忧。近日,中国政府部门发布数据显示,8月中国出口总额较去年同期增长7.2%,远超外界5.5%的预期。
很显然,中国这块金砖依旧货真价实,所以无论被泼上多少污水,只要稍加擦拭,马上又熠熠生辉。本次论坛上李克强释放出的经济信号,在两个月后是否能得到印证,将是本届政府经济政策能否行必果的一个缩影,拭目以待。所以,可以看到,李克强经济学的核心要义是简政放权,统筹稳增长,推转型,促就业,实现包容性增长。这种疗法治标不治本,而且长期使用西医政策必然会产生不利的副作用,甚至造成严重的后遗症。
意识形态范式与中国经济奇迹改革开放30余年来,中国的发展进步得到了世界友人的赞赏和支持,但西方国家诋毁、中伤的声音也从未停止,中国崩溃论、中国危机论此起彼伏。但中国经济走上通向稳定的道路了吗?李克强9日在英国《金融时报》撰文回应外界对中国经济的猜想。
他说,我的回答是,我们的经济将会保持持续而健康的增长,中国将坚持走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多家国际投行已经毫不脸红地迅速改口,纷纷调升了对中国的增长预期。
从内部状况看,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前期的高速发展无疑为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必须认识到,支撑前期高速发展的一些有利条件正在丧失,诸如人口红利的终结,土地、劳动力和要素价格的上涨等等。在这样一个国际经济论坛,面对一个国际企业家群体,李克强却似乎以一种两会记者会式的回答,谈到用壮士扼腕的决心推进改革,并且还加上了言必行、行必果的承诺。